发布时间:2018-08-14
苏宝的“高需求”宝宝特征,从婴儿时期起就很明显了,她比身边同龄孩子夜醒频繁,对环境变化很敏感,还格外的依恋妈妈。经历了可怕的两岁,现在三岁半的苏宝已经“通情达理”多了。偶尔会出现情绪崩溃的情况,也能通过一些日常小游戏缓解,今天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。
必做的功课:认识和接纳情绪
就像我们要从零开始教孩子认识不同事物、形状一样,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感知,刚开始也是一片混沌的。我经常对苏宝说,她的身体就好像一个装满了色彩的罐子,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颜色,比如我们可以用红色代表愤怒,橙色代表快乐,蓝色代表难过等等。没有什么情绪是坏的,但是我们要认识他们的样子,才知道怎么释放这些情绪。
我在苏宝的房间里准备了展示不同情绪的人脸卡片和绘本,没事就陪她拿出来看看,给不同情绪贴上标签。
这些练习的基本目标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,不会把饥饿当成难过,把疲倦当成愤怒,把愉快当作亢奋。
情绪地图:了解孩子为什么崩溃
孩子如果经常因为“小事”情绪崩溃,我们来稍微做一下记录,就会发现是有线索可循的——为宝宝画一张情绪地图,宝宝每次发脾气,就用地图问这三个问题,找到情绪崩溃的触发点:
When:什么时候
Why:什么原因
What:用了什么办法缓解
开始记录后,几周下来我发现苏宝很容易在这些情况下情绪崩溃:
1. 午餐和晚餐前,疲惫和饥饿时
2. 某项活动被打断和中止:比如想在动物园多玩一会,但妈妈要她回家了
3. 外在事物不朝着自己内心设定的方向发展:比如小圆饼干被自己捏破了,不能再拼起来
以上三点其实是很多孩子情绪崩溃的常见原因,1比较好解决,我每天去幼儿园接苏宝放学的时候,会带一点小零食让她补充能量,避免因为肚子饿刚到家就大哭不止的情况。
后面两个就涉及到处理指令和应变能力的练习。
下面想为大家介绍几个小游戏,它们能很好的帮助孩子学习调节情绪,适应指令和环境的变化。
游戏推荐:
1. Blow out the Candles
第一个是情绪崩溃时,帮宝宝平静下来的游戏。
当我们焦虑、疲惫和愤怒的时候,深呼吸能有效的舒缓情绪。我也一直在尝试教苏宝在T2发作的时候深呼吸,但这个年龄似乎还不能完全掌握呼吸的技巧。
后来我发现苏宝是爱吹蜡烛、爱吃生日蛋糕星人,所以在她崩溃大哭的时候,我会玩这个想象力游戏:竖起三根手指说“你看这是蜡烛,我们把它们吹灭吧”,然后我会引导苏宝跟我一起深深吸气,再用力“吹蜡烛”。娃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,这招特别凑效。
下面的第2、3、4个游戏,是我带苏宝在美国这边图书馆玩时,经常看到早教老师和孩子们玩的。它们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应对“突发变化”。
2. Freeze Dance
这个冰冻舞在美国图书馆真是太太太流行了,每次孩子们都能玩得很带劲,时间地点随意,人数不限,规则也特别简单,音乐响起就跳舞,音乐停时所有人就得”冻住“(freeze),而且冻住的时候可以做各种稀奇古怪的鬼脸。
3. Red Light Green Light
这个游戏需要3个选手(可以是爸爸、妈妈、宝宝一起),最好是在户外,人越多越好玩。其中一个人当”交警”,站在终点线,其他人站在起跑线,当交警大声喊出Green Light,所有人都往终点跑,交警喊出Red Light时,所有人都要停下来。
没能停下的人要回到起跑线重新开始,最快到达终点的人获胜。
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手工来做指挥"交通"的道具:
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的规则意识,在游戏中培养理解和执行指令的能力。
4. Simon Says
同样是帮宝宝练习回应指令的游戏,规则是一位大人发出指令,如果指令前有说Simon says,孩子就执行指令,如果没有说Simon says,那就不动。
比如:
Simon says, jump! (应该做跳的动作)
Simon says, clap your hands(应该做拍手的动作)
Stomp your feet!(保持不动)
Simon says, wave your arms(应该挥动手臂)
这个经典游戏很幽默,连大人参加游戏也很少有不出错的,我们每次在图书馆玩这个游戏,老师、家长和孩子们最后都会笑作一团,无意中也练习了应变能力和适应力。
情绪管理的能力是一种积累,除了在宝宝崩溃大哭时适当的引导,更要有平时的功夫。
有人可能会问,除了第一个游戏,2-4都是教宝宝遵守规则,这和情绪管理的能力有什么关系呢?其实仔细一想不难发现,很多时候宝宝情绪崩溃,是因为突发的指令让宝宝难以接受,对吧?
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,其实是在给宝宝提供工具,让他们的大脑能更好的处理信息和应对环境的变化,让宝宝意识到即使有些事情很突然,或者不随我愿,也能快乐的去参与和合作,从而减少崩溃大哭的频率。
随着年龄增长,宝宝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更加成熟,相信孩子,鼓励孩子,多给予孩子一些时间,他们的成长和成熟,其实会比我们想象中更快。
一次次为孩子挡雨,不如慢慢教会他们如何打伞,这就是工具的意义所在吧(全文完)。
作者介绍:小小苏妈妈
公众号“小小苏”创始人
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,童书译者
两个孩子的妈妈,现居纽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