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苏家
本店所售好物全部由美国直邮
物流+清关约需要15个工作日
请勿下单急件
 

温和坚定,包治百病

发布时间:2018-05-21

不要把孩子的功课,变成自己的功课。即使衣服弄脏,也不过是学习”干净吃饭“的过程。

很多80、90后小时候可能被打骂过,到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时候,打骂已经不流行了,不过有个词很火,叫温和坚定。

套路是这样的:

睡觉时间到了,妈妈不发脾气,只是关掉电视,冷静的把孩子牵到房间,告诉他现在要熄灯了。任由孩子哭闹,也面不改色。

听说,这样有利于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威,和好习惯的养成。

那天和闺蜜聊到这个话题,她正好也经历过类似的一幕。她说,你看我温和坚定了,为什么孩子眼睛里仍然有不情愿的神情?为什么第二天看完电视,孩子看见我”温和坚定“的走进来,竟然表现出了害怕?

1. 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,缺乏情感上的共鸣

记得我刚到美国不久,去一个小镇旅行住民宿,去之前只是和屋主老太太邮件沟通过几次。没想到刚到她家,她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友,给了我个热情的拥抱,我被这种夸张的表达惊到了,很长时间才逐渐习惯,家人朋友见面和告别要紧紧拥抱,关系好的还要亲亲脸颊。

我们中国人传统上是含蓄的民族,亲人之间常常缺乏肢体接触,以及情感直接的表达。

而情感上的连接,是良好亲子关系的根本。缺少了”连接“,再多温和,孩子也会觉得自己面对的只是一堵”温和的墙“。

温和坚定是育儿的一种形式,一不小心就真的会流于形式,缺乏实质:比如孩子不肯吃饭,那我就温和坚定的摁着你吃;孩子不肯睡觉,那我就温和坚定的把你关在漆黑的房间里。

温和坚定本身没有错,但纠正孩子的时候,不要跳过理解这一步,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面对的只是一堵“温和”的墙。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生气、沮丧、失望这类情感,并且让孩子知道:我懂你的感受,这比纠正行为更重要。

2. 表面在给孩子选择,其实孩子没有自由

前几天去超市购物,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不肯坐推车,非要自己在超市里跑来跑去。他有个”温和坚定“的爸爸,捉住儿子问:你想要自己爬上推车,还是我抱你上去?

孩子不情愿的大哭,爸爸把他抱住”捆“上了推车。

观察这个例子我们能发现,虽然爸爸的询问方式是温和的,但孩子并没有选择的机会,自己上车或是爸爸抱上车,孩子并没有选择的自由,也没有从爸爸那里得到情感的共鸣。爸爸的做法更像一种独裁。

实际上,爸爸可以先抱住孩子,花一分钟让他知道,爸爸明白他想自由跑来跑去的心情,然后告诉他,咱们买好东西以后,我可以陪你在小区楼下跑跑?这样的温和坚定,更人性化。

3. 试着让孩子承受自然的结果

身边不少幼儿园老师在谈论管教孩子时,都会提到自然的结果(Natural consequences)这个概念。也就是说大人在管理孩子的时候,适当放开限制,让孩子去探索和犯错,然后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。

我是个轻度洁癖的人,苏宝吃饭的风格又比较狂野,经常弄得一桌子都是,所以我一直给她戴围兜,衣服才不会弄脏。

今年初苏宝入园了,她们幼儿园里是不戴围兜吃饭的,我只好让她在家也自己去适应。一开始,我在一旁经常忍不住提醒她”小心啊别滴在身上了“,但效果不太好,有时她甚至会故意和我对着干。

后来我意识到,不要把孩子的功课,变成自己的功课。即使衣服弄脏,也不过是学习”干净吃饭“的过程。

于是我开始默许她吃一顿饭换一顿衣服。孩子天性里也是希望自己整洁美观的,经过多次”犯错“和练习,苏宝吃饭果然就很少弄脏衣服了。

要让亲子沟通真正有效,实质上还是要做到这两点:一是情感上的共鸣,二是一定程度的放手。

我们学习任何育儿法则,不能只看字面意思,而是看背后传达的信息是什么。养育路上,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则,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(全文完)。

作者介绍:小小苏妈妈

公众号“小小苏”创始人

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,童书译者

两个孩子的妈妈,现居纽约

浙ICP备13030620号-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