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6-11-21
在哥大读书的时候,有一次做小组作业,在图书馆查找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资料(他曾任哥大校长),无意中看到一个二战时的小故事。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,数万战士失去了生命。一个傍晚,美军埋伏在离奥马哈海滩不远的地方,他们知道黑暗中仍有一名孤独的德军狙击手,无时不刻在试图瞄准他们。美军上尉Jack Tueller默默拿出他的小号,吹了一首悠扬的Lili Marlene(二战中两方阵营广为流传的一首德语歌曲)。然后是死一样的寂静。虽然小号曲暴露了上尉的位置,狙击手始终没有开枪。第二天,美军俘获了一个自己投降的德国士兵。
德国士兵只有19岁,他对上尉说,我就是昨晚那个狙击手。我听着你吹奏的音乐,想起了我故乡的父母和我的未婚妻。我泪流满面,根本无力扣动扳机,我投降了。那个夜晚,敌人和自己的区别不复存在,剩下的只是两位年轻的士兵,通过音乐,交换着疲惫的灵魂。
有了孩子以后,我经常回想起当年读过的这个故事。身为父母,我自然希望女儿一生不遇风浪,安安稳稳,岁月太平。但世事无常,我们无法陪伴孩子一生,除了充裕物质,我们还能给孩子提供些什么?
我虽然不是音乐专业,从学生时代起,就喜欢跑音乐会。在纽约最常去的地方之一是卡耐基音乐厅,听肖邦,听李斯特,听马泽尔最后一次在纽约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《蓝色多瑙河》。苏宝还在我肚里的时候,就陪我听过无数次中央公园的夏季音乐会,在上下班的路上,陪我听Tom Waits, Bob Dylan,也曾陪我驻足在42街地铁站,听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大提琴手,演奏巴赫一号组曲。
在哥大时的一个教授,是茱莉亚音乐学院校友,因为选修过他的音乐课,毕业后一直保持了联系。有娃以后,和他聊过小宝宝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,他的答案和后来我读过的育儿专著很一致:听各种各样的音乐。
于是不知不觉两年来,我和苏宝一起听了各种流派的音乐,流行,古典,摇滚,儿歌,电影插曲都有。作为父母,陪孩子”听“的过程,是一种高质量陪伴,也是自己重新梳理对音乐理解的过程。而那些苏宝听得特别专注的曲目,我会经常放给她听。比如,这是我们这周的歌单(从左到右分别是曲名,作曲家,演奏者或演唱者):
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,苏宝从出生开始,就对音乐的敏感度很高,每当听见音乐响起,就会好奇的张大眼睛,从不会在有音乐的时候哭闹。为了让她一出生就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,我在苏宝的卧室放了一只小音箱。每天早上醒来先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,给她听一些让人愉快的音乐。而睡前讲完绘本,也一定会陪她听听舒缓沉静的古典乐曲。
音乐好像能让人忘记身边的一切,带你去很远的地方。无数个清晨和傍晚,我们一起在音乐里,翻过高山,到过云端,“看见”过城市,沙漠,星辰,大海。我没做过音乐专业的学生,谈不上对音乐有多深的理解,但我觉得这就是音乐的美好,它不属于某个社会阶级,它属于全人类,无论是战壕中孤独的士兵,失业的年轻演员,还是深夜痛哭的百万富豪。
这些年在遇到低谷的时候,犹豫不决的时候,音乐总能安慰我。
很少有人的一生会一帆风顺,父母无法永远陪伴孩子在身边。然而我希望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音乐陪伴的人。人生起起伏伏,无论将来父母是否在身边,无论在云端上还是尘埃里,我希望孩子能一直具备感受美,欣赏美的能力。
我现在还记得有个初夏下着细雨的傍晚,和四个月的苏宝一起躺在床上,看她轻轻扭动着脚趾头,满脸沉静倾听音乐的样子,我偷偷的想:不盼朝夕短,惟愿岁月长。谢谢你看到了最后。送你一个苏妈多年前业余演奏肖邦序曲的视频,愿你喜欢:
作者介绍:小小苏妈妈
公众号“小小苏”创始人
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,童书译者
两个孩子的妈妈,现居纽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