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7-12-29
前几天和苏宝的蒙特梭利老师聊天,我提起苏宝最近好像有点强迫症,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,必须先给她喝水,再穿衣服鞋子,如果没喝水就先穿衣服,分分钟和我大吵大闹;在家玩积木,苏宝喜欢把它们整齐的排列在一起,如果被不小心移动了,娃一秒钟就会发飙。
我问老师为什么两岁的宝宝变得这么“强迫症”,老师笑着和我说,其实这是典型的秩序敏感期来了。
什么是秩序敏感期
蒙氏教育中,根据宝宝成长过程的特点,细分了几个不同的敏感期,比如感官敏感期(0-5岁)、数字敏感期(4-5岁半)、语言敏感期(0-6岁)、社会规范敏感期(2-6岁)等等。蒙氏理念中经常强调敏感期,因为它们能帮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孩子的行为。
蒙特梭利敏感期年龄表:
其中,秩序敏感期从出生就开始了,在18个月到3岁的宝宝身上表现得最明显。秩序敏感期是宝宝建立秩序感的关键时期,如果身边熟悉事物的秩序被打乱了,他会焦躁不安。
一些非常细微的变化,比如宝宝刷牙和穿衣的顺序变了,这种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,大人很容易忽略,但在宝宝眼里却非常重要。所以宝宝并不是“莫名其妙”发脾气哦。
很多时候所谓“可怕的两岁”,其实是宝宝眼里的精确秩序被打乱后,出现的过激反应。
秩序感敏感期的宝宝非常渴望“一致性”,因为一致性意味着安全感。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阶段,创造稳定的环境和生活规律,来培养宝宝的有条不紊。
如何利用秩序敏感期培养有条理的宝宝
1. 保持外在秩序的整洁
记得第一次参观蒙特梭利教室的时候,教室里的井井有条给我印象很深。每一次孩子们玩好一个玩具,老师一定会鼓励他们把玩具收好。而且每天放学后,老师还会花一些时间检查教室,确认所有物品都摆放回了原位。
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为了给孩子创建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,后来和老师聊得多了,才知道这是为了满足孩子内心对秩序感的强烈需要,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条理性。
收拾玩具这件事特别能培养宝宝的有条不紊,一岁的宝宝就可以参与,具体做法大家可以参考我以前的一篇文章:
收拾玩具这件小事,是宝宝自我管理的第一课
除此之外,保持宝宝生活环境的稳定也很重要。比如,在家里为宝宝设置好固定的吃睡、玩耍、阅读的空间,宝宝房间里的家具摆放位置,尽量不要频繁变动。
2. 保持内在秩序的稳定
宝宝的内在秩序包括她的生活规律和社会关系两方面。
从苏宝出生开始,她的儿医就不厌其烦的强调宝宝作息规律的重要性,不仅是为了让宝宝更健康,更是为了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感和条理性。
1岁前,我对苏宝一直采用的是E.A.S.Y(吃-玩-睡-妈妈自己的时间)这个儿医推荐的作息规律,这样宝宝每天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。生活是有条理、可以预期的,能很好的减少宝宝的焦虑。感兴趣EASY的妈妈可以留言告诉我,有空我会专门写一写。
1岁后,我把苏宝白天活动的时间分成了几块,有固定的先后顺序。比如上午去图书馆、参加早教班,中午午休,下午户外运动。出门前,苏宝喜欢先背上小书包、再穿鞋子,出门后在路上吃小零食,晚上睡前则是先洗澡,再刷牙和讲绘本。我们每天都尽量保持这个顺序。
带她外出旅行,白天的活动会和家里不同,但我们会尽量保持同样的作息顺序。可能是因为内在秩序始终有一定的稳定性,苏宝出行时通常对新环境适应得比较快。
宝宝的社会关系也是内在秩序的一部分,这个主要指她身边的人(照养者)。
记得好友曾经向我诉苦,说家里每次换阿姨,宝宝都会出现哭闹、频繁夜醒等情况。在我家,每天早上是苏爸叫娃起床,然后陪她读半小时绘本。有一次苏爸出差,我去叫娃起床,她醒来先是一愣,然后大哭着要爸爸,坚决不要妈妈。这些都是宝宝内在秩序被打乱了产生的焦虑。
如果条件允许,家里照顾宝宝的人尽量固定下来。如果有老人带娃,可以把老人参与的时段也固定下来,比如固定时段由老人带去小区玩,晚上睡前固定由爸爸妈妈读绘本等。
当然,保持内外秩序的稳定,是一个相对的概念。宝宝在逐渐成长,当他经历了这个阶段,内在的秩序建立和稳定后,就不会再这么“强迫症”。如果遇到搬家、送宝宝入园、生二胎等情况时,宝宝精确的内外秩序多少会遇到一些扰乱,这也是无可避免的。我想大原则可以是:有条件时,尽量保持有条不紊,不得不打乱秩序时,大人多提前陪宝宝做好心理准备,教宝宝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变化。
作为新妈妈,我也在不断摸索宝宝各个敏感期的特点,把学到的和大家分享。相信只有懂得了宝宝发展的科学规律,才能更轻松的育儿育己,共勉(全文完)。
作者介绍:小小苏妈妈
公众号“小小苏”创始人
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,童书译者
两个孩子的妈妈,现居纽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