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9-05-25
只要是看过一些育儿文章的读者,应该都对“带娃不看手机”这个口号很熟悉了。
美国的很多心理学专家都呼吁过,不要边看手机边带娃,因为当父母长时间全神贯注的对着屏幕,在孩子眼中,会很像那个著名“静止脸实验”中,静止脸的妈妈。还不熟悉这个实验的读者,可以搜索一下。
实验是美国的一位教授,请来一对母子。妈妈先是积极和孩子互动,孩子表现得很开心、满足:
△ 图片来自youtube.com
然后根据事先的实验安排,妈妈变成了面无表情脸,无论孩子如何努力,她都只是静静的不做回应。孩子一开始用尽浑身解数,想让妈妈“回来”,多次尝试无果后,孩子开始哭闹,而且表现出极大的焦虑:
△ 图片来自youtube.com
这个实验表明,全身心的陪伴和回应孩子是多么重要。经常一边陪孩子一边面无表情的看手机,忽略孩子的存在,会对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就好像,假如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你和老公出去吃饭,如果他坐在桌子对面一言不发的对着屏幕,你肯定会一肚子火。
然而,如果仅仅把手机看做问题所在,可能就搞错了方向:
如果当孩子想表达自己时,大人忽略和打断他;
和孩子单独相处时,大人心里想着别的事情,不积极回应他——
这才是亲子关系的杀手——并不是手机本身,而是四个字:心不在焉。
现在果子一岁多,苏宝四岁,和她们在一起的几乎每一天,我其实都会用到手机。
比如为她们拍照,给她们听音乐,外出时用手机地图找路。
在家陪果子的时候,她找到感兴趣的玩具或者书,开始自己玩、自己翻书了,我会趁机拿出手机看看今天日历上的安排,是去图书馆还是上早教;
带孩子们去超市购物时,我会一边教她们认超市里的瓜果,一边看手机上的购物清单。
这就好像,陪孩子玩到一半,需要上厕所离开一下,或者打开门取下快递一样平常。
信息时代,将来手机必然会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工具。孩子并非活在真空里,为什么手机不能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呢?
比如上周我和两个孩子去自然历史博物馆看恐龙,我也用手机里的博物馆APP看介绍。
苏宝看到titanosaurus的化石,问我这个是什么龙,我被难住了,我说:“妈妈拿手机查一下”,原来这个叫泰坦巨龙,是以希腊神话中泰坦巨神命名的。
我相信在陪伴孩子时,偶尔使用手机并不是多大的问题,相反,如果真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用到手机,不如赶紧处理了,再放下手机来好好的陪孩子。
因此我对使用手机的看法是:
0-2岁,尽量关机陪孩子,因为这时孩子需要大量的关注;
2岁后,当孩子的专注力在其他事上时,大人可以使用手机(这和孩子自己翻绘本时,大人坐在旁边看书读报一个道理);
3-4岁后,有重要事情需要用手机处理时,先向孩子说明情况,尽快处理好后回到高质量陪伴的状态中来。
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陪孩子时,老是需要用手机处理和孩子无关的事,那么这时请换个人陪孩子。
图片来自:hotellalaguna.com
从4岁后孩子的角度来看,理解父母偶尔会需要接个电话、回个信息,并不代表父母忽视了自己。这也是一种共情力。
前几天果子在午休,我和苏宝躺在她的帐篷里读绘本。
这时候手机响了,我对苏宝抱歉的说:我忘记静音了。然后拿过来一看,是儿医打过来的。我和苏宝说:这个电话妈妈必须要接一下,你先自己翻翻书好吗。她点点头还说妈妈你接吧,我等你。
如果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是用心的陪伴,她一定能感受得到,我离开的这几分钟,并不代表我不爱她。
高质量陪伴的关键在于高质量,而非一刻不停的大眼瞪小眼。因此,不需要妖魔化任何工具,关键是给孩子这样一种感受:
你非常重视她,你很爱惜和她在一起的时光。
只要你爱孩子,她是一定会知道的(全文完)。
作者介绍:小小苏妈妈
公众号“小小苏”创始人
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,童书译者
两个孩子的妈妈,现居纽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