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8-02-13
闺蜜说:“两岁半的儿子最近简直是小恶魔,一言不合就躺在地上尖叫、大哭,家里老人轮番劝,反而越哭越厉害。娃真是越大反而越不好带了,有点心力交瘁的感觉。”
话说自从苏宝满两岁,这种感觉我也有过。后来看了两本苏宝早教老师给我推荐的书,加上自己摸索出一些经验,发现其实小朋友哭闹发脾气时,并不是都需要大人介入。
关于两本书:一本是大家都挺熟悉的正面管教系列,另一本叫做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,这本书作者的母亲,是畅销书《怎样说孩子才会听,怎样听孩子才会说》的作者Adele Faber,所以Faber阿姨全家都是研究怎么搞定小朋友情绪的。
面对发脾气的宝宝,要有所为,更要有所不为。
1. “别哭”,“没事”之类的废话,少说
当婴儿哭的时候,父母本能的反应是帮助她停止哭泣,比如饿了就喂她、胀气了就帮她拍嗝,在一次次帮助孩子停止哭泣的过程中,建立起和孩子最初的依恋关系。但这种关系到宝宝一岁后会逐渐变化,宝宝的哭可能不再是生理需求了,而可能只是心情不好、敏感期等原因。
但出于父母的本能,如果不能帮助孩子停止哭泣,就会有种挫败感
比如孩子摔跤了,我们会赶紧说“没事的,不哭不哭,不痛”这类话,孩子可能心里在想, 我明明很痛啊,为什么要说不痛???其实这种时候我们设法去安慰的,并不是孩子,而是自己内心那个害怕的自己。
2. 不假装共情
记得闺蜜曾经和我说,当儿子崩溃大哭的时候,也按网上流行的方式去和他共情、给情绪贴标签、讲道理,但没什么用。
是啊,套路终归是套路,用得多了,精明的熊孩子往往一下就识破。你一靠近娃,他就知道你要开始“共情”了,当然会哭得更大声……
记得有次长途旅行,回到酒店苏宝因为疲倦而哭闹,我习惯性的用共情,说“你累了”,但声音里带着不耐烦,真正隐含的意思是“你该去睡觉了”,并不是真的在共情。
然后我意识到,其实陪娃玩了一天,我自己也累了。我干脆一头倒在床上,让她哭会。过会苏宝哭累了,爬到我身边,我说:你看,你累了,我也累了,你心情不好,我也一样呢,睡会就好了。
苏宝忽然有一种“一万句我帮你,不如一句我懂你”的释然。她也在我身边躺下,很快睡着了。
3. 不急着问问题,适时闭嘴
我在准备晚餐,苏宝通常会在自己在房间玩玩具或看会书。有一天忽然听到她大哭起来,我急着赶过去,看她坐在地上,身边是散落的积木,我虽然已经猜到一半,还是问她怎么了?是不是积木倒了?还是其他什么原因?没想到苏宝根本不回答,更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,过了很久才平静下来。
其实当孩子遇到让他们挫败的事情大哭的时候,需要一些缓冲时间和空间,大人在旁边问个不停,只会让他们更加烦躁和混乱不安。
后来遇到这种情况,我会去看一眼,初步判断苏宝不是因为身体受伤等原因而哭,就悄悄走开,先给她一些时间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,等哭声小了,我再进去。
4. 不急着解决问题
前段时间我和苏宝去公园玩,吃点心的时候她的一块饼干碎了,她想要吃完整的饼干(强迫症的T2娃,你懂的),开始要哭了。换了以前,我会想办法向她解释“我们没有更多饼干了”之类的。但想起Faber书里的建议,我换了个方式。
苏宝带着哭腔说:我的饼干碎了!
我说:是啊,碎成了三瓣呢。
苏宝又说:我想要圆圆的饼干。
我也附和她:我也喜欢吃圆圆的饼干。
苏宝:但是碎了。
我:就是,真希望它没碎啊。
说到这里,苏宝早意识到饼干碎掉已经是事实,暂时也没有什么办法解决。后来遇到类似的事,我会和苏宝一起发愁、一起难过、一起跺脚,她反而能更快的欣然接受既成事实,很快就忘了。
我们面对孩子的哭闹,常常觉得“我必须帮孩子解决掉这个问题,不然我就不是好父母”。其实引起孩子哭闹的根源,大人可能并没有办法解决,这时适时闭嘴就很重要了。
有时孩子哭泣本来就是释放情绪的一种途径。当孩子并不是身体不舒服,只是情绪不舒服,需要哭会的时候,任何形式的“哄”只会让他们哭更久。
当然,宝宝发脾气,虽然不需要马上介入和处理,但有些功课是必须做的:
1. 要分析宝宝发脾气的真正原因
话说即使极度敏感的两岁娃,也不容易无故哭闹的。哭闹只是表象,背后总有一些诱因,比如,生活环境是不是有什么变化,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影响宝宝情绪等等。
苏宝最近情绪不太稳定,除了两岁敏感期的因素,还因为妹妹到来,分走了一些陪伴苏宝的时间。针对这个原因,我每天会尽量抽一些时间,单独和她在一起。高质量陪伴多的时候,她发脾气的情况也会少一些。
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,宝宝乱发脾气,80%以上的时候都是同时伴随着困,或者饿。当我们自己疲倦的时候,情绪也更容易变差。保证宝宝的饮食和睡眠,以及生活规律,就能把哭闹的“发作率”减少一部分(写到这里我笑了,有没有觉得,照顾T2娃的情绪,有一丢丢在护理精神病人的赶脚……)
2. 事后要一起梳理情绪
Faber的书里,也强调要教孩子认识情绪,这样他们就会知道这些烦扰自己的感受,到底是什么。她还建议,协助孩子找到疏导情绪的出口(注意这里是协助,不是帮助,疏导情绪的主角是孩子,而不是家长)。
苏宝近段时间对涂鸦很感兴趣,于是我会在她发脾气稍微平静后,给她画板和颜料,让她把自己的感觉画出来。涂涂抹抹一会后,她的心情也会好很多。
3. 教孩子建立自我疗愈的仪式
不知你们有没有遇到过,宝宝有时发脾气情绪太过激烈,到了一种他们自己想停都停不下来的程度,哭闹的时间特别长。我遇到过一次。
当时在外面吃饭,苏宝打翻了自己的食物很沮丧,眼看就要演变成大哭。当时也不知道哪来的脑洞,在包里摸到自己随身带的一小管小雏菊香水,我喷了点在自己手腕上,把手放到苏宝鼻子面前,她忽然像按下了暂停键,好奇的问我这是啥。我顺势解释这个是“生气水”,可以让人心情变好。后来偶尔遇到娃哭到停不下来的情况,这个方法都有奇效,算是我“救急”的秘密武器吧。
让我惊奇的是有一次苏宝发脾气,过一会竟然跑过来跟我说“妈妈我要生气水,闻一闻就不生气了”。我忽然意识到,其实这是苏宝在学习自我调节情绪的表现啊,她学会了用“生气水”作为一种仪式,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按下暂停。
是的,我们陪不了孩子一辈子。但在将来人生路上遇到心情低落的时候,如果苏宝会去闻闻“小雏菊”的香味(或者泡个澡、喝碗热汤),用儿时的仪式来主动自我调节,照顾好自己的情绪,我会觉得,这就是情绪管理启蒙全部的意义所在了(全文完)。
作者介绍:小小苏妈妈
公众号“小小苏”创始人
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,童书译者
两个孩子的妈妈,现居纽约